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的照護
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的照護
成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甘宗旦醫師 / 楊友任醫師
所謂先天性心臟病是指病患出生時就有先天性畸型的心臟結構異常,其比例約佔所有活產數的千分之六至八左右。因病童心臟結構發生改變,血流動力學會發生障礙,所以會產生組織器官供血障礙及缺氧,影響生長發育;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及感染性心內膜炎;因血流動力學的異常會加重心臟的負擔,發生心臟衰竭,誘發惡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。雖然先天性心臟病不屬於遺傳性疾病,但大多數患者則仍無法發現其造成心臟畸型的原因,因此沒有確實的預防方法。
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一般分為非發紺型心臟病、發紺型心臟病及阻塞型心臟病。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患童需先接受內科治療其心臟衰竭、缺氧性發作、呼吸道感染、心律不整,貧血與營養不良和傳染性心內膜炎等。治療的方式包括:門診追蹤,限制水分、鹽分,鐵劑或綜合維他命的給予,及毛地黃、利尿劑、血管擴張或抗心律不整藥物的治療。不同的先天性心臟病,應依照不同的症狀與情況,使用不同藥物治療。對先天性心臟病的真正治療手段則包括介入性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,隨著醫療方式不斷改進的結果,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是令人鼓舞,治療後可同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。介入性治療包括氣球導管心房中膈造口術、經皮氣球導管瓣膜擴張術、經心導管開放性動脈導管或心房中膈關閉等。而外科手術則是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,將胸部切開,直接做各式手術治療。隨著科學進步,治療方式發展日新月異,先天性心臟病已非不治之症。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可有效改善預後,對於大部分的病童來說無異是最大的福音。
先天性心臟病患接受開心手術的健康照護
- 傷口未完全癒合之前不可弄髒或弄濕,傷口部份勿受到碰撞,睡覺時勿俯臥,勿提重物。
- 一般心臟病童因易喘,疲倦而導致營養攝取不足,影響活動量及生長狀況,因此使其擁有良好的營養,如何鼓勵孩子吃東西,提高食慾是非常重要的。
飲食原則:一般食物選擇上,並沒有太大禁忌,三餐以五大均衡飲食為主,可增加高熱量,高蛋白食物。若有服用利尿劑及毛地黃藥物,應補充含鉀量較高的食物,如菠菜、柳丁汁、檸檬汁、香蕉等。宜採少量多餐,可烹調成孩子喜歡的口味,鼓勵共同用餐,增進食慾。
避免便祕:便祕時,排便需用力,會使心臟的負荷增加,故最好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。多吃蔬菜,水果,粗製食物。多做腹部運動,如腹式深呼吸、抬腳運動、腹部輕按摩等。每日按時蹲廁所。 - 活動和休息的原則:過度限制患童的活動反而會造成患童心理上的問題,並影響孩子的發展及需要。
(一) 一般而言,僅有少數病童需嚴格的限制其活動量,如果活動後不會「氣喘」、「發紺」、「疲倦異常」,就不必限制,散步、適當遊戲都是可以的;只要不要勉強其做一些能力達不到的運動便可。未手術病童在內科療法控制期間,應避免劇烈運動,如賽跑、打球等;小孩子有自己調節運動量的本能,一般的遊戲追逐在可忍受之情況下應不予限制。學齡期病童參加學校活動機會會逐漸增多,所以如何使孩子有愉快的學校生活,而又不影響其健康,最好依照專科醫師指示,請學校老師協助使患童同樣享受該有的快樂童年。
(二) 休息原則:適當的睡眠及休息是很重要的,要盡量避免突來的驚嚇。一般不需要防止其哭泣,但若哭泣產生發紺現象時則應即時給予安撫。 - 預防注射:原則上若無合併其他免疫方面的疾病,且情況穩定及不具其他預防注射禁忌者,應該接受常規預防注射,或依患童術後之康復情形,由醫師指示施予預防接種。
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回診的原則是:傷口復原拆線後的術後3月至半年應回診追蹤,之後則視病人出院時病情而定;某些先天性心臟病病童術後仍有需第二次手術的可能,則應定時回診,安排二次手術矯治的時機。